日期:2021-01-12 来源:学工在线 作者:
对孩子的教育,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,或许成功的例子有很多,但也不乏失败的父母,最后真的是黔驴技穷,任其发展。
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分不同的阶段进行,母亲在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角色。
孩童时代,这时候孩子能力小,所有的事件都依赖父母,这时候,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无畏无惧的胆魄。
记得女儿刚刚蹒跚学步时,常常摔跟头,摔倒了就哭,边哭边斜着眼看我的反应,我看得出女儿摔得不重,故意不去扶她,并鼓励她自己站起来,刚开始时,女儿还抱有幻想,依旧以哭闹作武器,妄想博取我的心疼,见我不吃这一套,索性躺在地上放肆的假哭,我不给女儿一点希望,转身就走,女儿这时会恐惧的飞快爬起,拍拍身上土急忙追赶我了。这样的几次后,女儿再摔倒就会一声不吭的爬起来再走。
后来,女儿上了小学,学校就在离家不远处,每天女儿都是自己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的去上学,有时也羡慕别的小朋友家长接送的快乐,我便会鼓励她:“要做勇敢的好孩子,有些路是需要自己走的。
女儿放学回到家,我便教她洗一些小的物件,比如小手绢,小手套,小袜子之类。有时,女儿累了,烦了,便会撅起小嘴巴,怨恨的看我几眼,目光里充满委屈,我装作没看见,暗暗和她较劲,小腿终究拧不过大腿,每次都是以我的胜利告终。慢慢的,女儿也就养成了自己能洗的衣服绝不依赖别人的习惯。
等到女儿十二、三岁,吃完饭知道去洗碗,衣服脏了自己洗,我甚至开始教她炒菜和做一些针线活。有时候,女儿也挺委屈,看着同龄的伙伴们有的还在父母怀里撒娇,再想想自己,泪花便在眼眶里打转,低声嘟囔着:“没见过这么狠心的妈妈!”我听了,心里也酸酸的,可是转念一想,我不能这样半途而废,不能把女儿娇生惯养坏了,像笼中鸟,放出去自己无法生活,那不是要委屈一辈子吗?
学会生活,热爱生活,也是一种高雅的素质,这在以后的生活中,孩子受益无穷。
第二阶段是孩子三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,这个时期的孩子多数处于逆反期,自我、自负、不知天高地厚,有豪情万丈的心气,却是语言的伟人,行动的矮子。但这时期的孩子正处于三观的初步形成时期,我们作父母的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。
在学习上要勤于沟通,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,要懂得孩子所需所求,要走进孩子内心去,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,不是一味的唠叨批评。做孩子的良师益友。 其实孩子都想做好,但父母一开口,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耐烦,甚至顶撞的行为,所以我们不如放手,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,管得多了,孩子反感,反倒起不到作用。
孩子高中那三年,我在学习上基本没有再关注过她。她说,不希望妈妈管她的学习,她自己知道怎么学习。所以我不管她的学习了,她自己安排学习计划。
不干预,不等于不管不问,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,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,正确引导。记得有一个阶段,孩子的班主任找到我说孩子的成绩下滑的厉害,让我了解一下原因,经过我的侧面了解发现,孩子学习下滑的原因是迷恋小说,晚上看小说,白天课间写小说,找到病根就要对症下药,我思来想去,不能单刀直入,要旁敲侧击,我假装不知道,而是着意和孩子聊自己的高中时代,因为迷恋小说而耽误了学习,导致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,现在想来着实后悔,又和孩子聊文学,聊当下最重要的任务,聊理想,让孩子在舒缓的心情中发现自己的错误,没几天,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,还发现在她的日记本上用红笔重重的写着,”先做应该做的,再做自己喜欢做的“看了孩子的态度,我真的很感动,这不就是成长吗?这表明孩子已经走向自我成长的道路,能够自己安排,自己考虑,自己调整了。这样学习自然很快跟上去了。
教育孩子不能光注重学习,在假期或周末,我们会经常出去走走,或远或近,或爬一座小山,或看看大海,开阔孩子的眼界,涤荡孩子的胸怀,丰富孩子的经历和阅历,在经历一些事时,看见一些美好,也看见一些丑陋,让孩子潜移默化的学会辨别是非,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,在困难面前学会坚强,在刁难面前学会宽容;在遇见需要帮助的人面前学会善良。
现在,孩子已经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,一有机会,我会依然和她聊天,她也会和我说些好玩的事,讲她的困惑,烦恼,压力。我也经常和她讲讲我自己的一些烦恼,她反而有时会安慰我,给我讲很多的道理,叮嘱我经常回家看看老人。我想我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同成长着。
在孩子的成长中,有时候看似放手不管,其实父母手中始终有一根温暖的主线,那就是爱,是亲情,是信任,是尊重。无论孩子走多远,都走不出父母手中的这根线!
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,父母也要不断的成长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,教育孩子,不是靠嘴上唠叨完成的,是身体力行,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是满满的正能量!
撰稿:美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;耿永平 编审:徐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