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18-05-05 来源:学工处 作者:李健慧
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,该理论由詹姆士·威尔逊及乔治·凯林(George L. Kelling)提出。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,会诱使人们仿效,甚至变本加厉。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,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,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,甚至最终他们闯入建筑内,如果发现无人居住,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。一面墙,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,很快的,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、不堪入目的东西;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,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,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。这个现象,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。 破窗效应作为一广泛应用的理论,与高校学风建设、大学生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那我们一起来看下大学校园里的破窗效应吧~~ 大学校园是个小型社会,班级,宿舍都是社会的基本单元,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场所,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阵地,每个人生活在小集体中,既相互学习,又彼此影响。学风好的班级、宿舍,同学之间会相互带动,一起刻苦学习,一起努力考研。但是如果一个班级、宿舍出现几个学习不努力,学业迷茫,懒散堕落,沉迷于游戏的同学后,如果第一个“破窗”者没有被及时纠正和教育引导,慢慢地这种不良风气便会在整个宿舍弥散开来。所以作为教师,我们一定要警惕第一个“破窗”者,一旦发现有“破窗”的苗头,要及时引导。 一个班级,宿舍是个小团体,如果最初有人在开班会时迟到,无故缺勤,无故不完成指定任务,在考试中作弊,如果不按照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制约与惩罚,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将会效仿加入到触破制度高压线的队伍中,久而久之制度将会形同虚设,规定将会变成一纸空文。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,应当严格规范制度,让制度在团队运作中落地,在团队管理中做实,让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制度的践行者和拥护者,严防破窗效应,避免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”。当第一个“破窗者”出现时,我们应当有警觉意识,果断采取措施,防止更多破窗者的出现。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任何班级、组织、社团、团队要想长久稳健发展,必须有严格的、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。 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要做第一位“破窗”者,时时保持正能量,处处遵守规章制度,做良好学风的促进者,做规章制度的践行者!